省政协常委、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校长宋兴航在省政协十二届十三次常委会上作主题发言 |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
8月11日,省政协十二届十三次常委会议在并开幕。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和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围绕打造一流创新生态资政建言、凝聚共识。省政协主席李佳主持会议。
省政协常委、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校长宋兴航以《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为题从两方面做大会发言。
借鉴湖北光谷基地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结合我省创新发展需求,他就打造山西创新生态提出建议:第一,服务机制网络化。第二,人才引进开放化。第三,产教融合一体化。第四,容错免责制度化。
宋兴航强调,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以一流创新生态为我省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注入强劲动能。
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徐广国出席,副省长卢东亮应邀出席,省政协副主席李正印、李晓波、张瑞鹏、席小军、李武章、李青山、谢红、李思进出席。
建明/报道
创新创业是创新生态发展之魂。前段时间,我们前往湖北光谷基地进行了学习考察。作为国内领先的创新生态案例,光谷形成了“科技引领创业,创业驱动创新,创新创造财富”的体制机制,形成了有利于“创新创业创富”的先行理念。现结合我省创新生态发展要求,借鉴光谷经验,针对我省在创新生态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意见建议。
一、湖北光谷基地建设主要做法
湖北省是科教人才大省,在学习借鉴国内外一切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继续发挥体制优势和市场机制优势,加快探索“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建立并完善具有湖北特色的创新体制机制。
(一)以高新技术产业链为纽带,完善产业创新体系
光谷按照“创新驱动、重点跨越、产业聚集、规模发展”的要求,面向产业发展需求,以延伸产业链、构建产业群为主线,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做大做强的瓶颈技术,研发突破了一批产业关键技术,推进一批重点成熟技术(产品)的规模化、市场化应用。围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重点领域,集中打造18条产业技术创新链,针对各产业链发展重大关键技术、产品开发需求,同高校协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对焦重大科技项目,形成科技成果。
(二)加快人才聚集效应,加强创业人才引导与培育
为了以才引才、以才聚才,光谷决定建设“3551”光谷人才基地,其目标为:以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重点,构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从而加大对湖北省科技企业家、企业创新团队、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中介服务人才四支队伍的培养和支撑力度。通过实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和分红权激励等措施,引进一批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领域的人才来鄂创新创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和开放化水平。
(三)以创新型企业为核心,促进产学研用协同
围绕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实施大公司科技发展战略,形成一批拥有终端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快速扩张能力的创新企业,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需求,构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全过程的孵化抚育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产学研合作促进体系和成长辅导服务体系。
二、几点建议
借鉴湖北光谷基地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结合我省创新发展需求,现就打造山西创新生态提出以下建议:
(一)服务机制网络化。 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支撑,依托省内行业建设网络化的服务体系和中介组织,促进各创新生态和各产业链之间的有效融合,建立功能全面、运行规范、发展成熟、专业性极强的风险投资企业和完善的风险投资网络体系,推动创新创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二)人才引进开放化。 多措并举,积极引进省内外、海内外专家、工程师等各类创新人才。建议由人社厅牵头订制人才引进服务绿卡,对认定的高端科技人才发放“服务绿卡”,凭卡可办理奖励资助、落户、出入境、子女入学、住房安居、医疗保健等服务事项,最大限度地满足创新人才的工作生活需求,使各级各类创新人才、领军人才能够安居乐业,为我省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产教融合一体化。 产教融合是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必由之路。建议全省高校结合产业需求开设专业和课程,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在一起,推进产、学、研有机组合,把高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学院,促进高校与企业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形成。让高校在全省创新发展中切实担起人才支撑作用,发挥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各自人才培养优势,增强造血和输血功能,建立“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
(四)容错免责制度化。 目前,我省已建立创新生态发展的容错免责制度,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考核激励机制,强化考核督查,尤其是要将容错免责制度常态化、深入化,既要有顶层设计,更要有基层一线的有效落地实施,真正让容错免责制度从上到下、一以贯之,营造积极、活跃的创新发展生态。同时,注重发现和使用在打造创新生态中有思路、有办法、有成效的好干部,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大胆创新、广大干部创造性工作。